[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许小年最新演讲:若再看不清形势,企业将会非常危险!
发布时间:2015-12-28 10:37:36 来源: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

竞争比的不是发展速度

如果一家企业,只有在宏观经济形势好的情况下才能做好,或者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把握自己的节奏,那么你的企业将非常危险!


国家宏观经济如同天气预报,如果企业靠天吃饭,就只能跟着市场大势随波逐流!优秀的企业,哪怕历经2-5年经济寒冬,依然会立于不败之地。形势好,发展快;形势不好,企业收缩,企业的竞争比的不是谁发展速度快,而是谁活的时间长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严峻,持续多长时间,尚未可知。企业最关键问题,不是判断宏观经济形势,而是要考虑我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永远立足于自己!


回顾历史有助于我们认清当前,历史可以帮助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经济衰退在历史经常出现,基本每十年轮回一次。企业长期经营,必然经历商业周期循环。2008年金融危机、2001年科技泡沫破灭、1991年世界经济经历了两三年的衰退等等,我们应把这种商业周期的循环、繁荣和衰退,当成一种发展常态。我们感到日子难过,是因为我们没有平常心。

(图)政府收入占GDP比重


这张图告诉我们,前20年,政府财政收入占国家GDP比重不断下降,市场调节发挥决定性作用,经济的增长动力来自于市场效率的提高,后20年,政府介入宏观调控,民间角色不断减弱,经济虽然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并不具备可持续性。

能寄托在政府干预上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为了给股东或股民获得最大回报。企业赚取利润,就要降低成本,降低价格,最终是对消费者有利。市场经济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很好的将公利和私利很好的结合起来了。

(图)中国30年电力消耗变化


根据中国30年电力消耗变化来看,经济发展后20年,因为政府介入,起伏比前半段更大,转折点在90年底末,1999年政府第一次启动扩张性财政政策,原因在于世界性金融危机和中国GDP增长不断下滑,为了拉动内需,政府开始了干预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


第二次大规模政府干预经济是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4万亿为代表的政府政策,拉动GDP增长,效果是短期内强劲的V型反弹,但仅维持三四个季度,不到1年时间开始下滑。再到2012年的4万亿,形势转好却只是昙花一现,2013年,又开始衰退,持续到现在。


今年前3季度,电力消耗增长0.8%。为什么政府连续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却没有扭转形势?因为政府投入的政策和货币,刺激作用一次比一次弱。原因在于一个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投资边际收益递减,每新增一单位投资,所产生的收益越来越低。)


这个原理对企业同样发生作用。当你发现投资边际收益递减时,需要换个商业模式,需要创新,否则再投资也无用

去库存越晚,越被动

生产者价格指数(如下图)已连续45个月为负,这是过去十几年投资的结果。投资形成了产能过剩,而社会需求跟不上,结果供大于求,价格下降。另一方面,企业成本又极具刚性,特别是人工成本,利润率受到挤压,大多数企业都在薄利经营,无力经营,甚至亏损经营。过去十几年投资驱动增长的模式,走到今天是必然结果,造成社会的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在这个形势面前,怎样走出这个困境呢?

(图)PPI生产者价格指数


想要价格提升,首先要调整供给和需求。需求很稳定,那就调整供给。政府强调去库存化、去产能,不把库存和产能去掉,价格无法提升。企业去库存越晚,越被动。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我们要尽快改变企业的经营模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你有的,别人没有的。只要大家都有,不论多强,都不是核心竞争力。如果你能,别人也能,是集体无能。所谓能,一定是你特有的。


单纯依靠价格竞争没有办法持续,国外也存在产能过剩,比如苹果手机,处于过剩产能行业中,却不降价,是因为它依靠产品的独特性和性能,占有市场。不降价的底气来自产品的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我们要从趋同的产品和技术转向差异化的竞争。差异化的产品和技术需要创新,必须要自主研发。

最困难的是观念转型

企业从制造到研发的转向,观念转型最为困难。有些说,我的企业搞研发,不习惯或者不知道如何做研发,依然陷在过去成功的商业模式中。要想做到差异化竞争,需要把价值创造与赚钱相区别,价值创造是本质,赚钱是结果。


所谓价值创造就是,你向市场提供了别人无法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创造与独特性密切相关;或者你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提供现有的产品和服务。这个成本比别人低,不是单纯的降价,如果成本不变,你降价,只能牺牲你。你可以在低成本的情况下低价出售你的产品。这种低成本,只有你能做到,别人做不到,也就是你有独特的技术、生产组织方式可以使你做到低成本而别人做不到。


为什么我们的企业趋同化而不是差异化?第一是因为经济发展阶段,第二是企业家的价值追求。国外企业家的价值判断在于自己的内心;而我国企业家的价值追求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为了满足外界的评价和标准来做企业。


机会主义的趋同做法只会阻碍自己的转型。我们自己要确定目标,企业趋同,除了价值追求、思维方式趋同以外,还有就是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就冲进去了。如目前最热的互联网风!互联网再改变,也不会改变商业的本质,只是提高了商业的效率,企业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就缺乏创新能力。


【延伸阅读】许小年:为漫长的经济冬天做好准备


中国经济明显放缓,我已经很长时间不看GDP,和在基层看到的现象有很大出入。


放缓有多种因素: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产能过剩,中国在过去的十几年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是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的速度放慢,中国经济的增长步伐也就放慢。

而固定资产投资明显放慢的原因:

1、产能过剩、投资乏力。是投资超过消费的情况下,投资形成的产能在市场上无法消化,各行各业、特别是传统行业出现了大量的过剩产能,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投资非常谨慎,在传统制造业最为明显,现在在基础设施方面也过剩了,房地产等,过剩是全面的现象。在这种压力下企业不敢茫然投资,投资无法找到市场销路,造成亏损。


2、消费。我们都知道,在投资疲软的时候可以靠消费来拉动,但是,消费要有一定的支持,消费的驱动力是靠收入,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居民的收入是落后于GDP的增长,因此消费很难弥补投资的损失。


3、全球经济危机,外国需求减退。世界几大经济体,美国、中国、欧洲、日本,在这四个最大的经济体中,只有美国经济恢复的势头较好,复苏正处于上升通道,如果大家做世界投资的话,建议增持美国资产。欧洲仍然在经济危机的泥潭中挣扎。而日本的经济是长期半衰退状态,已经持续20年,安倍经济学不能解决日本的机构性问题,个人不看好日本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需求的三个方面都不是很乐观,我想强调的观点是,在需求方不是很乐观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放缓没法在短期之内得到扭转。也就是,我们将长期面对一个低增长的宏观环境。

不能在短期得到扭转的原因:

1、先看下投资,疲软是因为产能过剩,在过剩产能没有消除之前,投资很难恢复。过剩产能如何消除?一般的市场化办法是结构调整、兼并、倒闭关门,那设想下,有多少企业要倒闭、多少工人要下岗,因此结构调整是要付出成本和代价的,在短期内不可能完成,我们的产能不是过剩5%、10%,而是过剩20%、30%,最严重的行业要过剩50%,这些产能不消除没有人敢投资,除非找到新的增长点,在新的行业产能还不过剩。因此下一轮投资的高峰要等过剩产能基本消除才能到来。


2、再看消费,消费也不会很快起来,因为消费依赖收入的支持。而在过去十几年,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克强指数一,发电量,2008年以前跌入谷底,在08年极具反弹,因为四万亿,而四万亿的效果像打鸡血,亢奋状态不能持续很长时间,09年发电量增长率迅速下跌,跌到2012年下半年,发电量又起来了,原因是四万亿2.0,由于没有大量媒体报道,四万亿2.0仅有少数人知道,(四万亿出台没几天,我就写了一篇文章批评四万亿,现在出台四万亿是饮鸩止渴,理所当然没被发表,在过后很长时间才被发出来。)打鸡血的经济不能维持太长时间。


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政策性的刺激,只能维持短暂的繁荣,即使推出四万亿3.0,效果也是昙花一现。企业不必过于关注宏观政策,还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克强指数二,铁路货运总量。带给我们的信息和发电量完全一样。在政策刺激逐渐消退的情况下,我们已经进入低增长的时期。


消费不会短期带给我们惊喜,看下国民收入分配。百姓的收入不是没有增加,而是落后于政府收入的增加、GDP增长、企业的生产能力增长,于是出现消费内需不足,是相对不足,是相对于生产能力(有钞票支持)的内需不足,如果这个趋势再持续,消费会更加疲软。改变这一现象,可采取全面减税,减少政府收入、增加百姓收入。收入分配是明感的经济和政策问题,短期内不可能得到调整,结论是中国经济的低增长要持续较长时间。企业家要对这个冬天的做好充分的估计。

在长期低增长环境下,企业怎么应对?

1、短期:收缩战线,回收现金,宁可踩空,不要断粮。


把握不住政策、维稳大不了少赚,而扩张的风险是现金流断掉,我认为断粮的影响远远大于踩空。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下,金融机构是保守的,要控制风险,融资会比以前更困难,企业更应该保守经营。在现有市场和现有产品这一端保守经营。


2、中长期:要思考转型,意识到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今天依靠低成本扩张、抢占市场的时代已经结束,低成本获取技术的时代也结束了,不会再有市场等着大家去占有,要告别旧时代,面对新时代。过去的后发优势是可以照抄,用低成本获取市场上现成的技术,买个麦克风就可以照抄照做,而如今的产品的抄不来的,买一百台苹果手机,你还是不会做,现在的技术不可能用低成本获得,劳动力成本已不再是关键因素,由麦克风转向智能手机时代是巨大的挑战。创新和研发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不是成本。因此,做企业一定要思考转型。


企业转型谈了很多年,但成功的案例还是少数。我所观察出的原因是,我们的企业还没有到生死攸关的时候,日子还过得不错,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现在是时候思考转型了。影响企业转型的潜意识是“做大永远优先于做强”,潜意识根深蒂固,因为大企业可以得到政策的优惠、更好的法律保护,规模大似乎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而不是好和强。在过去,当我们有现成产品和技术的时候,做大很容易,发展起来顺风顺水,而现在市场饱和,成本上升,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获取越来越困难,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做大变得困难。

企业家要在哪些方面转变观念

转变1、中国的企业家缺乏自己的内心世界,个人价值不是由自己来确定尺度,是由客观衡量标准决定的。


每个人都在追求成功,但成功的标准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钱。不光是企业家,很多中国人都是这样,在社会上,孩子要上名校、职业经理人年薪多少、企业家有多少资产,在这种衡量尺度下,孩子要努力学习上名校,创造力极差,企业家除了赚钱没有其他乐趣,个人价值的体现是企业大、赚钱多,而不是生活幸福和内心的宁静。反应在做企业上就是追求规模,而不是追求百年老店,原因是内心的贫乏,内心是由别人把货币尺度塞进去填充的,没有内心追求。这是企业转型的一大障碍,做大就没有办法做精和转型。


那么,企业家不追求赚钱追求什么呢?举例国外企业家的心理活动和状态,推荐德国社会主义学家马克思韦伯写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用商业的成功荣耀上帝,经商不是谋求生存的手段也不是为了享受生活,财富积累只是手段,证明获得上帝的恩赐,因此在经商中心态很平和,可理性的持续经营,对于不信宗教的中国人来说很难理解;2、赚了钱后不会奢侈浪费,而是做慈善事业,比如盖茨和巴菲特,身价几百亿还是勤恳的工作,巴菲特投资了一家中国公司,我通过这家公司联系上去拜访巴菲特,他的办公室很小,只有一个沙发、一个桌子,桌上放了一台电脑,满桌子上都是研究报告。人的享受是没止境的,荣耀上帝是没止境的。巴菲特只把财产的1/4给了子女,3/4都捐献给盖茨夫妇的慈善基金会做慈善事业。因此,要把企业做好,中国企业家应该认真思考建设自己的内心世界。


转变2、赚钱和创造价值。


赚钱不一定能创造价值,创造价值必然会赚钱。价值创造一是你为市场提供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乔布斯为人类创造了几大的价值,他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知的产品,腾讯是价值创造的公司,微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第二个价值创造是用更低的成本向社会提供了已知的产品和服务。微信在很长时间是赔钱,如今赚钱了,它为社会提供了价值,或迟或早都会承认。企业转型要思考如何创造价值。


例如,阿里金融创造了价值,它带给了我们新的金融产品,方便了中小企业融资,在众多互联网金融公司,阿里是为数不多创造价值的公司,如果互联网金融公司不创造价值,或迟或早都要倒掉,一些小额贷款公司做的是和阿里相同的事情,都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但其他公司却没有创造价值,做金融放贷最困难的是征信,小公司无法判断客户的信用,只要能判断客户信用,那么贷款只剩下一系列程序,阿里是如何做信用评级?阿里有海量的数据,在阿里的平台上,交易的数据都是阿里宝贵的金矿,再用数学模型推算,因此阿里可以比较准确的把客户的信用评级算出来,不会盲目放贷,根据风险等级决定贷款数量和利率,使过去没有抵押的公司也能贷到款,这就是阿里创造的价值。而其他小额贷款公司无法以低成本为客户算出信用评级,虽然在赚钱但没有创造价值,因此我不看好他们的发展。


注:以上素材来源自易友、新浪博客,后经价值线编辑后发布。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