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描绘这一路线图并不容易。有观点认为“路线图规划不出阿里巴巴和马云”,言下之意是指推动产业发展需要遵循市场规律,政府并不能规划出产业发展路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虽然Google、Facebook等具体公司的出现是很难预测的,但这种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战略规划的营造、培育和推动”,这种观点的一个有力论据是——美、英、澳、法、日、韩等发达国家都相继制定和实施了大数据战略性文件,积极推动大数据发展。
因此,对于该课题来说,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把握规划的“度”,“路线图不能太宏观,也不能太细致,否则就失去了路线图的意义。”张绍华表示,上海软件中心汇聚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已经找到方法进行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路线图研究。
把数据和技术应用起来
根据Cisco预测,2010年至2015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将激增26倍,将达到6.3EB/月,宽带IP数据流量将达到80.5EB/月。流量的急剧膨胀为大数据业务的未来提供了一片沃土。
根据《2015年中国大数据交易白皮书》透露的数据,2014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767亿元,同比增长27.83%。预计到2020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8228.81亿元。面对庞大的数据规模以及大数据产业的市场规模,推进大数据的应用成为促进大数据发展重中之重。
事实上在今年8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这意味着我国大数据发展迎来顶层设计。《纲要》提出,要“大力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加快政府信息平台整合,消除信息孤岛,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增强政府公信力,引导社会发展,服务公众企业”。
上海政府在数据开放方面走在前列。据媒体报道,目前上海已开放11个领域逾500项数据。“上海市政府数据服务网”于2012年6月在国内率先上线,截至2015年7月底,该网已累计开放数据集逾500项,涵盖了经济建设、资源环境、教育科技、道路交通等11个重点领域,到2015年底上海开放数据集总量有望达到1000项。
例如上海市交通委提供了包括全市搬场企业名录、全市公交枢纽站分布、中心城区公交站点分布、停车场位置等数据;上海市住房保障管理局开放了保障房工程信息、房地产开发企业信息、房地产经纪企业信息等数据。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开放,大数据能够改变的领域将越来越多。
张绍华告诉《华东科技》,政府数据开放是大势所趋,但在数据开放的同时一定要有相关政策法规进行配套,以保障数据安全合理运用;另一方面,企业不能过于依赖于政府来开放数据,要发挥企业自身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和交换,积累核心竞争力。
大数据研究和应用需要有大量的真实数据以进行实验、创新和应用。据了解,上海软件中心协同中国电信旗下上海理想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上海互联网大数据工程中心的建设。张绍华介绍说,希望通过该工程中心,针对互联网领域把数据和技术转化成应用和产业。“我们希望有一个数据存储、分析、应用的实验场,工程中心的研发团队,将汇聚的各领域数据进行脱敏处理后,研发一些新技术和新产品。”
张绍华举例说,可以将交通数据、运营商数据等数据整合起来,为政府、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例如可以通过数据的整合和分析,预判某一区域未来5到10分钟里的人群流动情况。”张绍华进一步解释说,上海软件中心会优先开发那些应用广泛的、偏公益性质的技术和产品。
这些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也会放在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软件中心发起的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中。这一平台早在三年前就已经开始建设,目前已经在持续运营阶段,在理念上与今年4月14日成立的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不谋而合:手握大数据的企业可以将大数据进行交易,一方面获取自己所需的大数据,另一方面可以将手中的大数据变现。
不过,对于大数据交易可能涉及隐私以及商业秘密泄露等问题大可不必担心。大数据交易的不是底层的基础数据,而是通过清洗建模出来的数据结果,且所有交易环节都在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下进行。张绍华说,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未来会在上海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张绍华表示,大数据的应用和产业化需要大量载体来支撑。无论是大数据工程中心,还是上海大数据交易中心,或是不久前成立的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等组织机构,都是支撑大数据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数据治理标准应得到重视
在《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中,大数据被明确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张绍华认为,当前国内要实现数据相连、深化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标准、安全等也应当得到重视。
目前,工信部已经指导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组建了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服务分会(ITSS)、大数据标准工作组等开展大数据标准研制工作。各分会和工作组陆续组织起草了《数据治理白皮书》,完成了《大数据治理与服务》一书的出版发行,制定大数据标准体系,已经开展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数据开放共享和交易等方面的10多项国家标准的立项和研制工作。
事实上,从战略层面的标准制定到某一个技术细节标准制定,大数据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相应标准。在一系列标准中,上海软件中心在数据治理标准的制定上投入了很多精力。在张绍华看来,数据治理标准是大数据产业最为重要的标准之一,是大数据产业要大规模发展的必要支撑。
据介绍,上海软件中心是国内数据治理研究工作的引领单位。从2013年起,上海软件中心就开展数据治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2014年11月,在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T治理工作组会议上,上海软件中心代表中国提交了英文版《数据治理白皮书》,获得全球与会专家的认可。2014年12月到2015年3月期间,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大力支持下,上海软件中心对百度、腾讯、银联、中国华融集团、神华集团、中国移动集团等公司开展了调研,形成了国内第一份数据治理研究报告。
资料显示,数据治理英文是Data Governance,数据治理本质上就是对企业的数据管理和利用进行评估、指导和监督,通过提供不断创新的数据服务,为企业创造价值。张绍华表示,数据治理标准强调数据资产、数据责任、数据文化的概念,这些理念将在国内数据系列标准得到贯彻。
张绍华进一步解释说,制定数据治理标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从战略层面解答企业为什么要使用大数据;二是为大数据应用实施提供组织保障;第三是提供技术体系。“最为重要是,要通过数据治理标准的制定形成治理的文化和思维。”
事实上,上海软件中心不仅在国内主导国内数据治理标准研究,也是国际数据治理标准的主要参与者。目前,国际国内数据治理的标准将同步推进。
大数据时代的长三角一体化
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不能单打独斗,而是要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乃大势所趋”。近年来,大数据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已渗透到金融、医疗、消费、电力、制造以及几乎各个行业,大数据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也正在不断地涌现。
事实上,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开始显现,出现京津冀区域、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中西部4个集聚发展区,各具发展特色。北京依托中关村在信息产业的领先优势,快速集聚和培养了一批大数据企业,继而迅速将集聚势能扩散到津冀地区,形成京津冀大数据走廊格局。长三角地区城市将大数据与当地智慧城市、云计算发展紧密结合,使大数据既有支撑又有的放矢,吸引了大批大数据企业。
珠三角地区在产业管理和应用发展等方面率先垂范,对企业扶持力度大,集聚效应明显。大数据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意愿强烈,各集聚区间的合作步伐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初见成效。
四个中心
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软件中心联合多家产学研机构对长三角大数据产业发展进行了战略研究。张绍华说,长三角发展大数据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建设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对上海的新要求、新定位,也是上海突破自身发展瓶颈、重构发展动力的根本举措;长三角地区的战略定位——亚太地区的国际门户、全球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世界级城市群,使得长三角地区是全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已经形成了以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发展“四新”经济为核心,辐射带动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上海位居国内城市信息化综合排名第一,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领域远超国内甚至是国际上的其他企业,各省市也不乏全国领先的IT龙头企业,有较好的发展大数据的基础;长三角地区在医疗健康、智能交通、金融、物联网、先进制造业等行业有着丰富的数据资源;长三角还聚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一大批国内知名高校,为长三角大数据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
张绍华认为,物流、交通、环保、天气应用、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大数据战略布局可以也必须以长三角一体化思路来考虑。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长三角地区的大数据产业将会迎来一轮高速发展,产业轮廓逐渐明晰,产业链逐步形成。长三角各城市将充分发挥自己的地理优势和行业优势,取长补短,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