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家园——金昌推进“三位一体”新型城镇化建设综述
发布时间:2016-8-11 16:02:08 来源: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

金昌市全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8%59.1%,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

金昌市立足区域发展格局、城镇及产业布局特征,规划构建了“一主两副、一带两轴”城镇空间格局(一主:即区域发展核心—金川区;两副:即市域副中心城镇永昌县城和河西堡镇;一带,即金永城镇发展带;两轴:即丝绸之路经济带金昌段城镇综合发展轴和金武张城镇发展轴),建设以文化旅游业为主导的龙首新区和以工业为主导的金水新区两个产城融合的城市新区,完善城市综合承载功能。市域人口由建市初的30.29万人,增加到47.05万人。城镇人口由10.67万人,增加到31.98万人。城镇化率由35.23%,提高到68%。市域人口总量增长了55.3%,城镇人口增长了2倍。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以金昌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引领,以重点产业园区为支撑,构建了“一区多园”的产业布局,着力打破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局面,把建设镍钴新材料基地和发展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型发展的切入点,形成了“做大三产、做强二产、做优一产”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思路,着力推进“三个集中”,构建多元产业支撑体系。2015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858.233.8,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服务业逐步成为吸纳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着力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和强化服务平台建设,建成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和金昌理工中专,加快建设金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孵化器”和“紫金家园众创空间”,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能力。建立了3个创业园区和8个创业孵化基地,吸引入驻中小企业1000余家、个体工商户1200多户,带动就业近4万人,被确定为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

同时,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开展了永昌县城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双湾镇建制镇示范试点。在充分发挥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在城市建设融资功能的基础上,又组建了文化旅游投资公司、交通投资公司、水利投资公司、开发区投资公司,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逐步建立,累计争取各类建设资金近25亿元,成功发行建投债6.5亿元,一批城镇供水、供热、污水处理、交通运输PPP项目顺利实施。

金昌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落户限制,保留农业转移人口在农村的原有权益,对转入城镇落户的农村居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及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保持不变。推进落实居住证制度,基本实现常住人口“同城同待遇”。

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全国电子社保试点示范城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全面并轨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整合并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工伤保险实现参保人群全覆盖,大病保险覆盖城乡居民。在全省率先全面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实行农业转移人口“一样就读、一样升学、一样免费”的义务教育政策。健康养老事业不断发展,全市54%的城市社区建成日间照料中心,61%的村建成互助老人幸福院。

进一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确权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了金川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土地流转示范点,推广土地互换并地和经营权入股、土地托管等流转方式,全市60%的土地实现了规模化经营,95%的播种面积实现了特色化种植。

不断探索农村就地城镇化模式,形成了“以地换房产,以地建保障”的城中村改造模式,“产业支撑,功能聚集”的小城镇建设模式,“集中新建,进滩增地”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就地改造,综合整治”的中心村组团建设模式,促进了农村就地城镇化。

探索创新城镇管理模式,永昌县河西堡镇实行市级计划单列,享有县级经济管理权,并与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行“区政合一”管理模式;金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享有市级经济管理和项目审批权限;积极推进永昌县政府驻地城市管理体制创新,着力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服务效能。

 

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课题组点评:通过机制创新、规划引领、政策扶持、资金保障、项目支撑等一系列措施,推进“产城一体、城乡一体、景城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方向性的进行一系列规划动作,才有成效显现;

标题 日期 阅读/下载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家园——金昌推进“三位一体”新型城镇化建设综述 2016-8-11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