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的编制工作自2014年5月启动以来到今年8月22日形成方案,并开启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公示。现就规划内容本身提出下列看法:
1、建议去城市中心,去城市副中心,强化城市的空间网络、发展节点和功能立体。
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主城区的扩张和郊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以及原先那种向心力很强但离心力很弱的城市局面,已经彻底改变。原先的城市中心主要是以外滩至人民广场一带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以西藏路、南京路为交叉十字的一带,其人流、车流、钱流早已低于徐家汇一带。现在上海市只有主城区而没有传统意义的城市中心和城市副中心。
现在规划中提及的9个城市副中心,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存在的。这些所谓的城市副中心充其量是城市区域的中心和多功能的叠加中心,而不是上海城市的副中心。上海规划中原有的城市中心和城市副中心的理念,到了扬弃的时候。其理由如下:
徐家汇在本轮规划中已不再提它是城市的副中心之一;花木副中心和真如副中心原来所依托的浦东火车站和上海市西站,要么不复存在,要么功能地位大大降低,未来不可能成为上海城市的两个副中心;现在的江湾五角场充其量也是城市区域的一个中心,也不是上海城市的副中心;规划中又在原先的真如、花木、五角场基础上,增设了宝山、虹桥、莘庄、金桥、张江、川沙等六个为2040年时点的城市副中心,问题是虹桥和莘庄在地理上非常近,金桥、张江、川沙和花木也是地理上非常接近,多个副中心分布在狭窄的区域内,非常怪异。
反倒是新的规划应该强调上海城市空间的功能布局和网络架构,重要的城市发展空间节点和从高架、地面、水面和地下立体纵深。
2、建议去封闭化和静止化,强化城市的开放、多元、包容。
纵观上海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当这个城市奉行开放、多元和包容的发展和规划理念时,这个城市就是发展的;而奉行计划、封闭、静止的发展和规划理念时,城市则是滞后的,如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上海。
上海城市发展的人口问题不是总量控制下的结构调整,而是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设想未来大约25年的时间里,上海人口规模一点不增加,除了体现长官意志外,一点看不到现实的可行性。上海人口规模不是上海规划和发展的约束性底线。
上海城市发展的土地问题,不是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和农业耕地的底线约束和结构固化,而是建设用地的突破和增加,以及用地结构的大幅度优化调整。上海用地规模和结构并不是上海规划和发展的约束性底线。
上海规划和发展的约束性底线只有两条:一是城市安全运行,二是生态环境不再恶化。
3、建议去硬性指标、行政控制和过多的底线约束,强化软性指标和市场配置。
诸如上海城市建设用地、人口规模、主城区范围、农业农村用地的硬性指标,因为是不合理的,所以不应该继续存在。一个建设用地和人口规模不准突破的规划,一个挤压低端人口和只导入高端人才的规划,反映的是一种一厢情愿、以邻为壑、排外自保的陈旧思维。反之,城市发展的规划更应该符合城市定位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顺应城市产业功能要求的人口导入和人口结构调整,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和市场机制,以单位土地承载公建配套、生态、产业和人口等软性指标为指导原则,将上海和周边地区的合作共赢、一体化发展作为本轮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总体目标。
4、应建立主城区、新城、镇和社区三级功能和管理体制。
城市的建设、管理和发展应该是分权式、扁平化;重网格、抓节点;少中心、多功能;能落地、可持续的。但本轮规划把城市公共活动体系分成了四级,中央活动区(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主城副中心、新城和核心镇)、地区中心(新城地区和新市镇)、社区中心等四个层级,给人以复杂繁琐、重叠交叉之感。
建议本轮规划以主城区(市区)、新城(郊区)、镇和社区(基层区)三级功能和管理体制为依托展开,删繁就简,清晰明了。功能和管理体制不应以现在状况为规划定位,而是以2040年为目标定位。
长期以来,我们将郊区看作是市区农产品需求产出地,制造业疏散地和园区集聚地,市区老房动拆迁安置地,中低收入阶层住房保障承载地,外来农民及其子女劳动生活居住地,低档补偿商品房和农民宅屋的成片市场出租地......。这种长期不改的错位城乡发展思路,到了今天应该被纠正和颠覆了。上海市未来规划调整、建设项目和发展重点,应该着墨浓装大干于今天的城市郊区。
现在郊区是路通、车通、地铁通、网络通、商品支付通,生态环境相对优越,缺的是优质学校和医院的公共资源配套。今后重点发展的应该是像今天的安亭、美兰湖、朱家角、华侨城、外高桥、佘山、临港、陈家镇、花桥、太仓等中高档现代化新市镇新社区。要把郊区定位放在全新的高端发展平台上,郊区新市镇应该承载的是现代服务业和城市中高端人才。
5、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上海城市规划和发展应体现国际上较前沿的“TOD”规划理念。TOD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一般以火车站、地铁站、有轨电车站或大型公共汽车站为基点,以400~800米(5~7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社区中心,再环绕这个中心进行高密度的混合用途开发,为居民提供集工作、消费、购物、娱乐、休闲一体化的紧凑型的生活空间。这种依托外部交通,实行土地综合利用的开发模式,可以使公共交通的使用达到最大化,鼓励居民采用非机动车出行,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构建宜人的绿色社区。由于土地得到经济有效利用,足以保证物业不断增值,地方财源充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海无论老区改造还是新区开发,TOD规划理念和方法都值得认真借鉴。上海正处在高铁、地铁、城际铁路、高架、高速公路建设高潮期,形成的站点枢纽日益增多。作为TOD基础,都是极为可贵的经济社会资源和规划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