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浙江省省长李强特色小镇理论集
发布时间:2017-2-7 10:16:20 来源:

今年6月,原浙江省省长李强到江苏省任省委书记一职。李强在浙江任职期间,提出了“特色小镇”这一概念,而他主政的浙江在高楼林立的大场面时代选择了特色小镇这样一条“小而精”的道路。如今,小镇中蕴藏大格局,建设特色小镇的规划也提到了国家层面。我们今天在这里总结了李强关于特色小镇的论述,供各位读者参考。

特色小镇与浙江

浙江省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也是东部沿海发展的先锋。长久以来,浙江都走在全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前列。在当下,特色小镇对于浙江继续改革发展、继续前进的战略意义,就显得格外突出。

浙江只有10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在非常有限的空间里优化生产力的布局。浙江省经济建设的一系列尝试无不是试图用最小的空间资源达到生产力的最优化布局。

特色小镇是浙江特色产业、新型城市化与“两美浙江”建设碰撞在一起的产物,既非简单的以业兴城,也非以城兴业;既非行政概念,也非工业园区概念。从生产力布局优化规律看,生产力配置一定要在功能的集聚与扩散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在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在生产、生活、生态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浙江之所以在城乡接合部建“小而精”的特色小镇,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充分融合特色小镇的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社区功能,在构筑产业生态圈的同时,形成令人向往的优美风景、宜居环境和创业氛围。

特色小镇与供给侧改革

中国正处于十分重要的转型时期,改革正在逐步地进入深水区,供给侧改革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加以推动。而特色小镇作为破解浙江有效供给不足的重要抓手,其建设经验对于其他省份也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特色小镇的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是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市化的有效路径。有利于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升级和历史文化传承,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

特色小镇必须定位最有基础、最有特色、最具潜力的主导产业,也就是聚焦支撑浙江长远发展的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产业,以及茶叶、丝绸、黄酒、中药、木雕、根雕、石刻、文房、青瓷、宝剑等历史经典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推动浙江制造供给能力的提升,通过发展载体的升级推动历史经典产业焕发青春、再创优势。要坚持企业主体,以企业化投资主体主导规划建设,政府主要做好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等服务工作。要抓好空间布局,每个小镇聚焦一个产业,规划面积合理控制。要强化项目组合,围绕一个产业做好项目组合,包括一、二、三产项目的组合,生产、生活、生态项目的组合,并彰显文化内涵、创造旅游功能。

特色小镇与双创

全民创业,万众创新,不仅是一句口号,也是浙江作为创业先锋省份的实践。浙江人自古以来就有创业精神,创业创新深深地烙印在浙江这片土地上。而特色小镇的推广与创设,为创业者们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也许下一个阿里巴巴,下一个网易,下一个微软就会出现在特色小镇之中。

特色小镇的项目必须是精挑细选的好项目。投入产出上,不能仅靠数字、指标说话,更要靠形象、效益、实物说话。要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引进创新力强的领军型团队、成长型企业,鼓励高校毕业生等90后、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者为主的“新四军”创业创新,尤其要为有梦想、有激情、有创意,但无资本、无经验、无支撑的“三有三无”年轻创业者提供一个起步的舞台。

特色小镇,什么样?

那么,特色小镇应该什么样?既然是特色小镇,那注定它与繁华的大都市商圈有所不同,也不同于千篇一律的小城市。特色小镇非镇非区,它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建制镇,更像是一个专业平台,它有着其独特的定位、功能、形态乃至制度。

产业定位不能“大而全”,力求“特而强”。产业选择决定小镇未来,必须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定位突出“独特”。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

功能叠加不能“散而弱”,力求“聚而合”。功能叠加不是机械的“功能相加”,关键是功能融合。林立的高楼大厦不是浙江要的特色小镇,“产业园+风景区+文化馆、博物馆”的大拼盘也不是浙江要的特色小镇,浙江要的是有山有水有人文,让人愿意留下来创业和生活的特色小镇。

建设形态不能“大而广”,力求“精而美”。美就是竞争力。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要“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求精,不贪大。小,就是集约集成;小,就是精益求精。根据地形地貌,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确定小镇风格,建设“高颜值”小镇。

制度供给不能“老而僵”,力求“活而新”。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必须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改革突出“试验”。

特色小镇,怎么建?

从梦想小镇到云栖小镇,从浙江到全国,越来越多的特色小镇建设规划提上了日程,关于特色小镇的建设,李强分别从认识、功能、人才、体制四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深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要做到认识再深化、功能再聚焦、人才再集聚、体制再创新。

认识再深化,就是不要太看重“帽子”,要更加关注内涵,注重转型与创新的含金量;不要贪大求全,要突出特色,充分彰显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功能特色等;不要搞“拼盘组合”,要注重功能融合,实现产、城、人、文交融。

功能再聚焦,就是要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未来最有潜力的产业,实现错位发展;以创新引领,有创新载体,实现产品创新与业态创新联动;实现各种高端要素充分开放、流动、共享。

人才再集聚,就是要打破条条框框,以作品论英雄,根据产业定位量身定制各类政策,引进创新人才。

体制再创新,就是要创新特色小镇运营方式,探索建立由多方参股的发展基金、创新招商方式等,扶持重点产业,引进高端产业、先进技术;创新建设方式,采用PPP、众筹等方式推进小镇建设;创新政府服务方式,加速整合资源要素,为特色小镇提供个性化服务。

特色小镇,何处新?

特色小镇是一个特点鲜明定位独特的平台,建设特色小镇的实践是前所未有的全新实践,是改革创新的创举。而特色小镇新颖的规划理念、运营机制、制度供给,也在实践当中体现、发扬。

特色小镇,新在规划理念,实行“多规合一”。特色小镇规划不是单一的城镇规划或园区规划,而是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因此,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多规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摒弃“贪大求洋”“大拆大建”的做法,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合理界定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与产业支撑力,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特色小镇,新在运营机制,实行“企业主体”。特色小镇的成败不在于政府给帽子、给政策,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有动力,市场是否有热情。因此,特色小镇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揽,必须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好编制规划、保护生态、优化服务,不干预企业运营。要摒弃“先拿牌子、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的传统做法,引入有实力的投资建设主体,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特色小镇,新在制度供给,实行“优胜劣汰”。坚持质量导向,把实绩作为唯一标准,重点考量城乡规划符合度、环境功能符合度、产业定位清晰度、文化功能挖掘度等内涵建设情况。实施“创建制”,重谋划、轻申报,重实效、轻牌子,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宽进严定、动态管理,不搞区域平衡、产业平衡,形成“落后者出、优胜者进”的竞争机制。

特色小镇,前景可期

特色小镇,前景可期。特色小镇是探索的产物,也是创新的产物。这些创建中的特色小镇,既是一个个产业创新升级的发动机,又是一个个开放共享的众创空间;既处处展现江南水清地绿的秀美风光,又告别了传统工业区“文化沙漠”现象,彰显了人文气质;既集聚了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又能让这些要素充分协调,在适宜居住的空间里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创新动能。

镇小能量大,创新故事多;镇小梦想大,引领新常态。创新百个特色小镇的生动画卷已经在浙江大地展开。不久的将来,一个个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功能叠加融合、体制机制灵活的美丽小镇将深刻改变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推动新常态下的浙江发展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

在国家的支持下,特色小镇的优势与吸引力在逐渐凸显。也许在未来,我们就能看到李强书记所说的:“在特色小镇工作与生活,会是最让人羡慕的一种生存状态,也会成为浙江新型城市化的一道新风景。”

标题 日期 阅读/下载
  浙江省省长李强特色小镇理论集 2017-2-7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