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过大半,与中国疫情防控同样跌宕起伏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似乎正在迎来新的调控举措。8月20日,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与部分本土重点房地产企业召开座谈会,再提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并提出针对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而此前中国高层也多次强调房地产发展定位。这些举动释放出中国房地产业哪些信号?对市场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针对房地产话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最近发声重申发展方向!
8月20日习近平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表示,要坚决防止借机炒作房地产,毫不动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长效机制,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不能一律大拆大建,要注意保护好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 中国央行官网8月23日发布消息称,8月20日,住建部、央行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研究进一步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
会议指出,为进一步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增强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市场化、规则化和透明度,人民银行、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相关部门在前期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 近一段时间,有市场传闻称,为控制房企有息债务规模,中国相关部门设置出“三道红线”即: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再根据房企触线情况不同,分档设定有息负债增速阈值。这也引发了市场对于房企融资是否收紧的广泛探讨。
从这次会议内容来看,监管暂未对“三道红线”作出回应,但相关部门已明确形成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综合市场分析人士观点,新规重点在于资金监测以及融资管理,在“房住不炒”和“三稳”基调下,房地产企业高杠杆、高负债经营面临较大风险。
融资监管新规对行业、企业有哪些影响呢?学者表示,被监管的企业主要是大企业,尤其上市公司,不分国企和民企,对他们的融资可能会形成约束,尤其是对负债率比较高的企业是利空。估计未来几个月到年底,尤其是9月、10月可能会表现出来,有些企业会加紧促销卖房回笼资金,以使企业经营面保持平稳。对中小型企业或者没列入监控和试点的企业影响不大,但会起到间接的威慑作用。
同时,业内人士也认为,融资新规能够倒逼企业理性投资,间接引导土地市场逐步回归。 ▲中达证券研究院院长 申思聪
据机构统计,8月中上旬,房地产行业信用债发行规模高达261亿元,与今年各月相比处于高位。年内房企累计已经发行债券811只,合计融资额高达6242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新规体现出对房地产融资坚持稳中从紧的态度,进行总盘子管理。去年以来,对于房地产融资增速、增量占比都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希望房地产运行处在“三稳”的状态,而对于不合规的房地产融资,今年7月份以来监管部门也加大了金融乱象治理,对于资金变相流入房地产领域的行为,随着监管合规性检查,未来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事实上,坚持房住不炒,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是近年来监管一直明确的房地产市场长期政策基调。
早在2019年7月,央行召开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结构调整优化座谈会,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存在高杠杆经营的大型房企融资行为的监管和风险提示,合理管控企业有息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释放了明确信号。上述座谈会上,央行还要求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保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适度增长,严禁消费贷款违规用于购房,加强对银行理财、委托贷款等渠道流入房地产的资金管理等。 另外,中国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8月16日在中国《求是》杂志刊发署名文章称,房地产泡沫是威胁金融安全的最大“灰犀牛”。
郭树清2019年在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上也曾表示,必须正视一些地方房地产金融化的问题。历史证明,凡是过度依赖房地产实现和维持经济繁荣的国家和地区,最终都要付出沉重代价。
|